肇庆城区地下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取得新成果 从重视文物到重视遗址的演变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2-12-14
肇庆府城遗址公园,让沉睡数百年的地下遗址展现世人眼前。 文/图严炯明 日前,肇庆市博物馆科研成果《肇庆城区地下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》,获得肇庆市2020-2021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

肇庆府城遗址公园,让沉睡数百年的地下遗址展现世人眼前。

文/图  严炯明

日前,肇庆市博物馆科研成果《肇庆城区地下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》,获得“肇庆市2020-2021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”调研咨询报告类一等奖。这一份报告让肇庆城区地下遗产,走入大众视野。

据了解,数十年以来,受制于本地财政经济状况,全国大多数地区包括肇庆一般都将历史遗产保护重点,放在地上作为不可移动文物。地下遗产由于缺少保护能力,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,外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城市建设不断加速,城市建设与地下遗产保护矛盾日益突出。

为摸清肇庆城区地下遗产分布状况,市博物馆副馆长、研究项目负责人张致政于2020年组织本地专家团队,申报开展了《肇庆城区地下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》这一市级课题的研究。“我们希望借助这一课题,将文物保护视角延伸到地下,进一步发掘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。”他对说,“特别是希望借助于系统梳理地下遗产,深入挖掘到更多肇庆在唐朝前的城市历史文化线索。”

经过团队一年多调查研究,共梳理肇庆城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100多处地下遗产点。其中大部分墓葬在发现后进行简单清理陪葬品后,进行了相应的建设项目,地面也没有做标识。部分进行过比较科学的考古发掘清理,保留下了考古发掘简报或工作报告。如1972年,肇庆发现并发掘的松山战国墓,是迄今为止广东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、出土器物最多的战国青铜器墓葬。目前该遗址处是蓝带啤酒厂厂房设施,地上无痕迹和标识。

个别考古遗址发掘清理后,进行了回填保护,遗址上没有进行重要建设,只进行了初步的活化利用。比如端州区康乐中路的古墓地开辟为城市公园。肇庆府署经过考古勘探后发现主要的遗址,目前进行了保护利用,开辟为遗址公园。2017年,肇庆古城墙城门遗址考古发掘后,正在结合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筹划遗址展示工程,出土文物收藏在肇庆市博物馆。“随着时代进步,我市地下遗产考古从20世纪只重视保护出土文物,进步到加强保护利用出土遗址的阶段。”张致政说。

该报告指出,20世纪90年代后,肇庆城区开发不断向历史城区的郊外拓展,建成区面积成倍增长,而地下遗产发现数量却呈现下降趋势。这反映了城市建设对于地下文化遗产缺乏应有的保护。

张致政指出,城市化的快速发展、城区建成速度迅速扩大,无论对于地上遗产还是地下遗产,都是很大的挑战,建立地下文物埋藏区制度,实现土地出让考古前置,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应对策略,还有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、人员与经费、思想认识、监管执法等因素,均需适应地下遗产保护需求不断充实提高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