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微田园”“一分田”“共享菜园”方兴未艾 探寻“共享农业”的生存之道

来源:互联网 作者:网络 时间:2022-06-25
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30多亩玉米地,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个人、企业、学校等认种认养。 文/图严炯明 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微田园、回龙镇大田塱村认耕一分田、四会市罗源镇共享菜园我

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30多亩玉米地,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个人、企业、学校等认种认养。

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30多亩玉米地,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个人、企业、学校等认种认养。

文/图严炯明

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“微田园”、回龙镇大田塱村认耕“一分田”、四会市罗源镇“共享菜园”……我市各地“共享农业”认养发展模式方兴未艾,市民通过认种认养的“共享农业”模式,体验归园田居的生活。这种乡村振兴新模式不但盘活荒地,也为村民增收。然而,采访发现,上述模式如找不准发展方向,无法与周边配套产业相互促进,前进之路难免越走越窄。

认种认养核心在于盘活荒地

5月19日下午,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30余亩富硒玉米地在艳阳照射下,微风吹拂间泛起绿油油的波浪。驻活道镇鳌头村第一书记何鸿涛头戴草帽,和村民正在一旁架设监控。“有了5G网络监控系统,我们便能和认种者通过手机24小时监控玉米的生长情况。”

谈及发展“微田园”缘由,何鸿涛十分坦诚地说道:“我们核心就是把村里撂荒土地利用起来。”据了解,这片土地属泥沙堆积地,由于种植水稻的产量较低,耕地撂荒已久。在省农科院、市农科所和肇庆学院等单位农业技术支持下,鳌头村将荒地整合至村经济联合社,因地制宜种植“富硒牌”甜玉米,并引入“认耕认种”模式。

鳌头村的做法并非孤例。四会罗源镇洞心村利用荒地发展“共享菜园”,高要回龙镇大田塱村则实行认耕“一分田”模式,这些措施的核心点都是为了解决土地撂荒问题。

“共享农业”认养模式平时由工作人员负责打理,可以带动村民就业,土地租金也给村民带来一笔小收入,例如鳌头村认种项目就带动三十位村民就业,每亩土地每年租金收入为600元。

目前,鳌头村三十余亩玉米地已经有五分之一被个人、单位、企业、学校等,以每季每分600元或800元认种。“我们下一步也积极与青少年研学机构等合作,扩大认种面积。”何鸿涛说。

“共享农业”需结合农旅发展

鳌头村有500多年历史,虽然村内有旧墟老巷,古祠堂、老壁画、镬耳墙,以及红色教育基地,但因为村内没有配套系统性的旅游产品,无法吸引游客留下来。而在何鸿涛看来,“共享农业”认养模式不仅可以让认种者现场体验耕作乐趣,还能契合当下鳌头村乡村振兴发展需求,激活乡村旅游。

以德庆贡柑认养一业带旺多业为例,德庆县东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去年开展认养德庆贡柑果树约1000棵,每棵1111元。“按照采摘的产量,扣除各种费用,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,收益可达8万元左右。”公司负责人陈慧说道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