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世孤品“瓷母”是如何诞生的?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3-07-14
文艺皇帝与创新工匠的联袂 说起瓷器,中国人不会陌生。但在中国制瓷史上,有一件被称为“瓷母”的陶瓷珍品,却未必为公众所熟知。 这一件珍品,也是传世孤品,烧造工艺繁复至

  文艺皇帝与创新工匠的联袂

  说起瓷器,中国人不会陌生。但在中国制瓷史上,有一件被称为“瓷母”的陶瓷珍品,却未必为公众所熟知。

  这一件珍品,也是传世孤品,烧造工艺繁复至极,集高超的制瓷技艺于一身。瓷母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,正是大名鼎鼎的清代皇帝乾隆。

▲清乾隆·各种釉彩大瓶,将历代瓷器工艺集于一身,是乾隆灵感乍现和唐英技艺挑战所塑造的世界瓷艺巅峰。(图片来源:故宫博物院微博)

  细数中国历代皇帝,能被称为“文艺皇帝”的,乾隆必居其一。

  在阅尽天下珍宝后,乾隆开始思考如何留下自己的杰作。遍识天下名瓷的他突发奇想:能不能把全天下能找到的各种釉彩的瓷器,集中烧制在一件器物上,集大成于一身?

  由谁来实现乾隆在瓷器上的灵感和创意呢?时任景德镇御窑厂一把手的唐英可谓不二人选。

  雍正六年,在出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之前,47岁的唐英从未有过任何瓷务经历,纯属“赶鸭子上架”。因此,初到御窑厂的他“日唯诺于工匠之意,惴惴焉,惟辱命误公之是惧。”

  为了不辱使命,唐英在景德镇整整三年闭门不出,坚持做到不应酬、不唱和、不访客、不出游的“四不”,同工匠、同吃饭、同劳作、同休息的“四同”,学技术、学瓷艺、学窑务、学管理的“四学”,以及会制胎、会彩画、会釉料、会窑火的“四会”。三年后,唐英“……可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……往往得心应手。”

  在乾隆求新、求异的督促下,唐英的创意不断涌现,研制出的釉色和器型多达70余种,与乾隆携手将中国的陶瓷工艺推向了高峰。

  有仿宋代各大名窑瓷,仿商周青铜器瓷,仿动植物的仿生瓷,形态创新的盒瓶、双联瓶,化静为动的转心瓶、转颈瓶、交泰瓶,营造视觉景深的镂空瓶,多技艺交叉融合的各色瓷等。

  其中之集大成者,即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,也是今人所谓的“瓷母”。

▲清乾隆·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。瓶外通体以蓝紫两色为主体进行彩绘,左右两边由盖至足色彩相互交错,并使用轧道工艺,其上绘黄、白、绿、红等折枝花。外底署青花篆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单行款。此瓶设计精巧,造型秀美,在轧道色地上绘花卉图案,展现出了铜胎画珐琅之效果。(图片来源:故宫博物院)
▲清乾隆·粉彩像生瓷果品盘。盘中诸果品不但酷似实物,而且都具有吉祥含义,如螃蟹寓意“一甲”,即科举殿试第一;荔枝树有“经四百余年犹能结实者”之说,象征长寿;核桃、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;而枣、花生、瓜子等则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(图片来源:故宫博物院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