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陈汝健 近日,记者走进河北保定·中关村创新中心,看到中创燕园、易度机器人、诺未科技等300余家企业和机构在此注册办公。 “是保定浓厚的协同创新氛围吸引我们而来。”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创燕园”)总经理孙永健介绍说。入驻以来,他们与同类企业联系更加紧密,在人才、技术、资本等要素方面实现了共享,形成了协同创新主体的互补效应。 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和落地,解决半导体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,2022年年初,中创燕园与北京大学组建了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,实现了顶尖科研单位研究成果与公司产业转型的进一步有机结合。 “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技术和人才优势,为我们解决了从衬底,到外延、到芯片制备、到检测的第三代半导体实验及中试平台的问题。”孙永健说。 为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保定市立足北京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,加强与北京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对接合作,积极吸引研发和产业成果转化机构入驻。 “我们自2015年成立以来,持续聚焦协同创新一体化,构建起了‘类中关村’创新生态系统。”保定·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介绍说。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吸引着北京企业,也同样吸引着天津企业。 同处保定·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。这家总部位于天津滨海—中关村科技园的科技企业,2022年年初将分公司落地于此。 记者走进该公司,看到研发中心负责人尹利正在与技术人员测试新产品,仓库货架间的白色智能盘点机器人有序移动着,机械手实时扫描识别着货物标签。 协同创新促进了京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,据介绍,2022年保定市与京津成果转化技术交易480项,技术合同成交总额99亿元。 |